發表於 千年清音, 古琴賞析

古琴琴歌《關山月》

《關山月》古來征戰幾人回

《關山月》,古琴曲,由王賓魯改編自山東民歌,刊於《梅庵琴譜》,因用大詩人李白的《關山月》填詞成為琴歌而得名。曲子短小,曲風古樸大氣,多用輪指,為梅庵派特徵。曲调幽静深沉,苍凉悲壮。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塞,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全詩分為三層,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此詩如同一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以怨情貫穿全詩,色調統一,渾然一體,氣象雄渾,風格自然。

巍巍天山,蒼茫雲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琴曲《關山月》形成於清末,由音樂史學家楊陰瀏將李白同名詩關山月填入曲中,並由王燕卿加輪指譜成琴曲,收入梅庵派琴譜,成為近現代廣泛流行之琴曲。此曲亦為短小精練之代表,可做為入門琴曲習彈。應該說,想學會《關山月》並不困難,然而想要彈好,卻並不容易。其章句節奏,吟猱頓挫,曲折之際,虛實之間,亦需下一翻功夫於指下。

文章鏈結:https://buddhaketra.com/2022/12/14/古琴琴歌《關山月》/

視頻鏈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nXIIxSEda0

古琴琴歌#李白#關山月#古琴賞析#千年清音無常心#《梅庵琴譜》

發表於 千年清音, 古琴賞析

古琴賞析《鳳求凰》

古琴賞析《鳳求凰》

鳳求凰》是漢代的漢族古琴曲。傳说是漢朝司馬相如為求得卓文君而作的曲子。時有文君卓氏新寡,而善聽音乐。相如知而作是曲,附琴歌以挑之。

琴弦上流淌著如水的旋律,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细腻婉轉,直抵内心。

熱望中似有一層無以名狀的憂傷,揮之不去,躑躅徬徨。千年之前的愛情之歌,同樣撥動着現代人的心弦。

琴譜曲意《真傳正宗琴谱》中記載: 按是曲,乃漢司馬相如所作也。昔文君卓氏新寡,相如主于家,而操斯弄,盖以琴心挑之也。已而文君果能审音私奔,竟不以當爐涤器為亵。後相如以辭赋得幸漢廷,而駟馬高車,不負题橋之志,以此見上古。雖婦人女子,亦能究琴中妙理,而今豈易得哉。舊本音律尋常,指濃不趣,兹于秣陵,桐菴周公譜中,檢得是曲,其指法清新,獨異時流,故梓之以適雅興云。

歌詞——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何日見許兮,慰我傍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使我淪亡。

古往今來,令人盪氣迴腸的音樂故事都與古琴有關,如文姬歸漢(琴曲《胡笳十八拍》)、昭君和親(琴曲《秋塞吟》)、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琴曲《高山流水》)、司馬相如寄琴心(琴曲《鳳求凰》)等。還有古琴曲《陽關三叠》描寫送别離情,音樂的節奏層層緊扣,一段比一段意境深長。這首“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徵着男女主角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蕴。

古琴賞析《鳳求凰》

文章鏈結:https://buddhaketra.com/2022/07/28/古琴賞析《鳳求凰/

視頻鏈結:https://youtu.be/fn2tw2Q-IEE

千年清音#古琴#鳳求凰#司馬相如#卓文君梅庵琴譜無常心

發表於 千年清音, 古琴賞析

玉樓春曉~古琴賞析

《玉樓春曉》~古琴曲賞析

玉樓春曉》亦名《春閨怨》,為諸城派獨有琴曲。全曲表現了春氣氤氳曉風澹蕩中有一所精美的樓臺,女子於春眠乍醒之時驀然醉於樓外春光明媚之中,心懷無限幽情,曲意極綺麗,音韻很悠揚,是一個愉快輕鬆的曲調,頗有春眠乍醒、惺忪欲醉之意。

此曲僅見於王燕卿 1931 年所傳《梅庵琴譜》。是梅庵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王燕卿是清末民初音樂教育家、古琴家(1867-1921),民國初年的1917年,康有爲介紹他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任教,在學校的“梅庵”設帳教授古琴。

“梅庵”是1914年爲紀念校長李瑞清(字梅庵)而建立的。

王燕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高等學府傳授古琴藝術的古琴家,他吸收了很多民間音樂的因素,大膽創新和發展,他的理論和藝術在南京趨於成熟,形成了梅庵琴派。

《梅庵琴譜》的前身是《龍吟觀琴譜》,《龍吟觀琴譜》是王賓魯的遺作,爲完成老師修改的遺願,入室弟子徐卓(字立孫)重新編訂殘稿,並改名爲《梅庵琴譜》。

爲了振興這一琴派,王燕卿的兩位心傳弟子徐立孫和邵大蘇於1929年在江蘇南通成立“梅庵琴社”,同時刊行《梅庵琴譜》,奠定了“梅庵學派”在近代古琴界的地位。

清音響起,似有一種穿越感。女子住在玉樓,看名字就知道這住所裝潢比較高檔華麗。傳說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就叫“玉樓”。

其中,第三段中間抹挑七弦單音的演繹,彷若一位青衣出場獨白,心事娓娓道來,襯著這樓臺美景春光媚明,頗有一翻畫面。曲中從「雙吟」樂句之後,恰如欠伸之狀而轉為清醒,有惟妙惟肖之感。尾聲以異常清明之泛音而結束,尤為神妙。曲意綺麗,音韻悠揚,仿佛置身於其境。

曲意內容

開頭的泛音慢且柔,春雨嘛,一般都是又細又小的。

中間的泛音是三聲均勻的輪指,不少人是用了三聲緊密擊出的輪指彈法。

可能雨開始下得大了而且很有規律,敲醒了女子。

於是,她起牀走到了窗前。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其實春天鳥語花香,春意綿綿好睡覺,春雨能叫醒女子,看來她的睡眠不怎麼好。

望着窗外雨中安靜的清晨,女子觸景傷懷,不知道她有什麼傷懷的故事?

輪指後面的泛音要輕靈悠遠,彷彿女子進入深思、回憶。

曲子的第二小段是一個比較長的樂句,主要運用撮音來表現旋律,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江南女子的情懷,所以撮音不能太用力,要柔美一些。女子開始訴說,卻欲言又止。

第三段的開始,還是大量用撮音,較之前面,力度漸漸加強了,情緒開始充沛,曲子走向高潮,女子的訴說壓抑不住,傾瀉而出。

曲子高潮部分的高音是用單音演奏,爲了讓單音不突兀,就要求前面的撮音部分要注意控制力度,不能粗暴彈,要處理得特別纖細,娓娓道來。最後,又似乎因爲眼下無法排解情緒的無奈而有所收斂,以一聲低嘆結束。

1960年版的《倩女幽魂》,聶小倩彈奏的就是吳宗漢的《玉樓春曉》,這傷春懷愁的曲調吸引了寧採臣尋小倩而去。

千年清音#《玉樓春曉》#古琴#古琴曲#梅庵琴派#《倩女幽魂》#寧採臣

發表於 千年清音, 古琴賞析

《秋風詞》落葉聚還散

《秋風詞》落葉聚還散

秋風詞》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當作於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是一篇言情之作。這首樂府詩,辭意和體制都脫胎於晉無名氏《休洗紅》,景物帶悲秋色彩,情感盤桓鬱結,情景交融,淒婉動人。後被琴人譜成了一曲古琴曲,分別收錄在《梅庵琴譜》、《槐蔭書屋琴譜》和《琴學管見》三部琴譜中,並引用了李白的秋風詞原文來作琴歌

這首詞是典型的悲秋懷人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等景物的描寫,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像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得悽怨幽遠,哀怨如訴。從文辭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無奈,從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無窮。

古琴減字譜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李白和月亮

這首《秋風詞》應該不是懷念人的,而是借著懷念人的表象,訴說心中的情感,而且,多半是指的自己那不得志的仕途。這首詩,原本的名字為《三五七言》,就是以詩的句子格式來命名的,兩個三字句,兩個五字句,兩個七字句,也就是這個詩的結構了。而後人根據詩詞的內容,將其稱為《秋風詞》。

此詩是典型的悲秋之作,寫在一個深秋的月夜,詩人望著高懸天空的明月,看著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不禁黯然神傷,曾經的點點滴滴在腦子裏回放著。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後悔當初的相識。詩中,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使全詩顯得凄婉動人。https://www.youtube.com/embed/u0adsTuhwUs?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秋風詞》古琴曲彈奏

詩的上半部分,先是寫景色,蕭瑟的秋日景象,秋風,秋月,落葉,寒鴉,一幅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景象。這場景,就如同當時的大唐王朝一般,日薄西山,大廈將傾。而後詩的內容寫的是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我以為,不是和人相見,而是和少年時那幅盛唐景象相見,李白是在感慨什麼時候能再一次回到那歌舞昇平,萬國來朝的美好時代。

這首《秋風詞》,李白,懷念的不是人,而是盛世大唐那個最美好的時代啊!

文章鏈結:https://buddhaketra.com/2021/11/06/《秋風詞》落葉聚還散%EF%BF%BC/

視頻鏈結:https://youtu.be/vx6p2fYzeNg

《秋風詞》落葉聚還散

秋風詞#古琴曲#李白#古琴琴歌#千年清音#古琴賞析#無常心

發表於 千年清音, 古琴賞析

《臥龍吟》古琴曲:清風明月入懷抱

《臥龍吟》古琴曲:清風明月入懷抱

《臥龍吟》古琴曲:清風明月入懷抱

樂曲背景

臥龍吟 又名:有為歌

作詞:王建

作曲:谷建芬

這首歌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第二十七集《三顧茅廬》中諸葛亮出山一段的插曲,十分感人。一曲《臥龍吟》,發出了錚錚之音,如驚濤拍岸,風捲殘雲,奏的是胸有成竹,鳴的是鏘鏘之音。司馬懿率領大軍離城不遠,看見諸葛亮端坐城樓上悠然地在焚香彈琴。

琴曲·歌詞

束髮讀詩書,修德兼修身

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蟄人感興深

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

龍兮龍兮風雲會,長嘯一聲抒懷襟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 

成敗在人謀,一諾竭忠悃

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諸葛亮的心態:我本知天命不佑,漢朝氣數已盡,人力難爲;我又久樂耕鋤,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我還是毅然選擇隨劉備出山,一爲解救天下蒼生,二爲報答知遇之恩。此外絕無功名利祿之念。因此功成之後,即當歸隱。

《臥龍吟》中,將諸葛亮的心曲做了還原。將即將出山的諸葛亮,那種滿懷感激、滿懷壯志,卻又深知天命難爲、將悲壯努力的複雜心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琴聲悠悠,曲意流觴。一曲《臥龍吟》奏響了千載絕唱,孔明也在空城上,鑄就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臥龍吟》古琴曲:清風明月入懷抱

千年清音臥龍吟諸葛亮#三國演義#古琴#三顧茅廬#空城計#有為歌#劉備#焚香操琴

發表於 千年清音, 古琴賞析

千年清音~古琴

千年清音~古琴

古琴,原稱,又稱瑤琴玉琴五弦琴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於19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五弦,漢朝起定製為七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中國人將古琴視為崇高人格的象徵,通過彈奏古琴,將音樂之美、人格之美、人文之美融為一體。在四種基本的人文修養「琴、棋、書、畫」中,古琴位列第一。

大約在公元600年,即中國的隋朝,古琴即已傳入朝鮮。唐朝時,隨着日本向中國派遣的遣唐使大量回國,古琴、琴譜、琴書都被源源不斷地帶到日本。日本正倉院和東京博物館至今收藏有唐代的古琴。中國最早的一支琴曲曲譜《碣石調‧幽蘭》,就是保存在日本,清朝末年經發現後,又傳回中國的。2003年,中國的古琴獲准列為「聯合國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爲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琴的音樂神聖高雅,坦蕩超逸,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託理想。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爲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但不直接記錄音高。它由漢字的部首、數位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使現代的五線譜等記譜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減字譜記錄而傳承至今的古琴譜有一百五十多種,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是我國巨大而珍貴的音樂寶庫。 

古琴的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被稱作「琴學」。其內容精深博大,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沒有一件樂器可以與古琴相比擬。

古琴曲賞析

《慨古吟》(又稱《太古引》)

此曲最早僅見於明洪熙元年朱權《神奇秘譜》,明嘉靖十八年朱厚爝《風宣玄品》和嘉靖三十九年蕭杏莊《太音續譜》,都是無詞之曲。現時琴人所彈的另是一個有詞的傳鈔本。

其中《杏莊太音續譜》中有一段對慨古吟的描述: 「杏莊老人曰:自古及今,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霸,幾興幾廢矣。所謂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此古琴曲的詞文體現了道家的清靜無為宗旨,文中評點了人世和歷史的變遷,以達觀勸世。其曲調徐緩,而有緊有慢,有抑有揚,在末尾一段以一串連續的泛音終結,給人以空遠之感。或許此曲就是對道家風格的一種很好體現吧。

《慨古吟》(又稱《太古引》)

今古悠悠 世上底那浮漚 英雄須是早回頭

夕陽西下

江水底那東流

山岳啊底那荒丘 山岳啊底那荒丘

愁消除 是酒醉了底那方休

嘆不盡

秦國底那劫灰

看不見 看不見

吳越底那樓台

世遠人何在 明月照去又照來

故鄉風景 空過了那花開

日月如梭 行雲流水若何

嗟美人啊

東風芳草底那怨愁多

六朝事事皆空過

漢家簫鼓 魏晉底那山河

天荒地老

終是底那消磨 消磨 消磨 愈消磨

慨當年 龍爭虎鬥 半生事業有何多

千年清音 # 古琴賞析 #古琴曲 #太古引 #慨古吟 #有為歌 #聯合國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最古老樂器 # 道家無為 #古琴Guqin